设计送布机时就设定它在将布草送进烫平机时布草(前边)应严格与布草前进的方向成直角,前边平直。布草放到折叠机送布带上并在进入**个夹口时前一床单的后边缘与后一床单的前边缘应有一个最小的距离(比如10cm)。要实现这一点就要求布草从一开始放到送布机的送布带上时后一张床单的前边缘与前一张床单的后边缘要重叠起来(约10cm),这样,当烫平机的前辊与后辊的速差以及送布带的速差因素都考虑进去的时候,前一床单和后一床单在进入折叠机之前就已经实现了完全分离。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如果烫床被布草覆盖的面积一旦降到**覆盖率以下(烫床满覆盖,前后床单之间没有空隙),每天的烫平产量就会受到影响,有时会使烫平速度减慢高达10%以上。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有的洗衣厂本来一条烫平线就可以了,但还不得不配上第二条烫平线。
烫床(被所烫的布草)覆盖好了(指烫床上被烫平的床单之间没有空隙),烫床温度也对了,烫平机的热传递应该与其设计的数字相差无几。
编者按:烫平速度跟许多因素有关:含水率、蒸汽压力、烫平机性能、送布方式和习惯等等。含水率跟全自动洗脱机脱水力有关,蒸汽压力跟锅炉(电厂、管道)有关,烫平机性能跟厂家有关。这三项很难通过洗衣厂管理来改变。而可以改变的就是送布方式和习惯。国内有很多洗衣厂非常不重视这一点。我们到一个洗衣厂里常常会看到烫平机上前一条床单和后一条床单之间隔开1米2米甚至更多的空间。也就是说,假设现在烫平机每小时可以烫600条床单,如果两条床单之间间隔1米,那么每小时只能处理450条;如果间隔2米,那么每小时只能处理300条了。更有甚者,有的洗衣厂在烫平口布或枕套时,只有一个员工在送布熨烫,也就是烫平机的四条通道只用了1/4。在此期间浪费了3/4以上的烫平能力或者浪费了3/4以上的蒸汽。
压辊应该是完全的圆柱体,其直径应与烫床的半圆横截面**配合。**的直径要求**的烫平机包层或包裹,并且每个辊都不一样。许多烫平机的辊径从前往后都越来越大。通常建议包两圈(层)坚固且更厚的烫毡,而不是包三圈旧的传统的材料。这样通常透气性**,强度**,也更稳定。
更换烫毡时,应该仔细检查烫毡下面的弹簧,因为这些弹簧使压辊有了弹性以便适应不同厚度的布草并进而保持完美的烫床接触。弹簧应没锈,也没坏,也没有压扁。辊径太大,辊就会架空在烫床上,只是烫床的上部与辊接触。辊径太小,辊就会落到烫床的底部,只是在**部有一个狭窄的弧度接触。两种情况都非常不利于烫平机发挥效率。
水分蒸发时,抽真空风扇把水汽通过钻有小孔的中空压辊和透气的烫毡抽进中空的压辊里,然后再排到大气中。这是烫平过程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如果真空抽湿的力度不够大,布草就会干得很慢,烫平的布草就会潮湿,留下“不太干”的印迹。更严重的是,布草的前边不会干净利索地送进每个烫槽入口,随之出现的“阻涩”就会形成一个前角皱折,破坏整个烫平效果。这一阻涩的原因则是由于真空失效而不能使压辊表面干燥,并降低了压辊表面和布草之的摩擦系数造成的。它们之间的摩擦系数降低时,布草就不能干净利索地被送进烫槽。
真空的吸力在30-60帕之间,最强的吸力用于水分蒸发量**的**辊。应该用准确校准的真空表对真空进行检查,检查整个辊的真空是否一致。真空力量不足会使真空泵和吸风管内积聚烫蜡。把真空抽湿调整好,烫出的布草又干又平整。
如果问题是烫毡表面被浆料或烫蜡糊住了,那么在更换烫毡前还要采取进一步的行动。被浆料糊住的主要原因就是洗涤时上浆不正确。浆液应按生产商所建议的添加量添加,而且添加时的温度也应该正确。对于有些浆料,这一温度是50度,尽管有些现代浆料更适合在较低的温度溶解吸收。上浆时间应足够长以便浆料结合到布料上而不是只附着在表面。在很短的时间内在错误的温度上过多的浆料都会使**槽的前边生产浆料残留,并导致烫毡被浆料糊住。
如果烫毡被蜡糊住,那么就应用上面均匀喷有烫蜡的特殊蜡布每8小时在烫床上走一遍。之后,蜡布不用再喷蜡,每两个小时在烫床上走一遍。如果用手把蜡粉撒在烫床上,那么就容易超过正常上蜡所需的量,烫毡被蜡糊住就不可避免,真空抽湿不畅以及布草干不了也就在所难免。
许多洗衣厂通常在厂里多放一台烫平机以备不虞之需。但只要他们能够把烫平机的设计效能都充分利用起来,那么,其中一半烫平机就足够用了。对于洗衣厂里的工程师来说没有什么任务更比把烫平问题处理好更重要的了。把这个问题处理好最明显的效果就是烫平质量**,能耗减少,因为床单被套不需要预烘或使用工业烘干机的频率大大减少了,所以毛巾的烘干效率也提高了。